许樟荣教授谈糖尿病

发布时间:2016-03-01

访谈提要

1. 糖尿病能治愈吗?


2. 如何正确使用胰岛素?胰岛素要终身使用吗?

3. 糖尿病人如何进行自我管理?

4. 什么时候采用药物治疗好?

5. 糖尿病现状是三高三低。


【 主持人】:大家好,很高兴今天我们请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副院长、306医院糖尿病中心主任 、第四军医大学内科教授、悉尼大学客座教授(1999年)、《糖尿病之友》杂志主编、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会员的许樟荣副院长。首先请许副院长简单介绍一下中国糖尿病现状。


【 许樟荣】:各位网友,非常高兴来到人民网和大家见面。我也是网友,也经常上网,也经常聊天。糖尿病是我们国家现在高度重视的一个疾病,糖尿病在我们国家目前总的情况,简单地说,可以说“三高”、“三低”。
第一是患病率高。我们国家糖尿病患病率在1979年到1980年,只有0.67%。到1992年我们糖尿病患病率达到3.25%。到96年达到3.6%。也就是说,在15、16年之间,我们国家糖尿病患病率增长了6倍。目前,我国大概有3000万到4000万的糖尿病患者,同时我们还有同样数目的糖尿病“后备军”,即糖耐量受损者。糖耐量受损者将在未来的3-5年内有三分之一会转换为糖尿病病人。专家估计,5年以后,我国高血糖(糖尿病加上糖耐量受损)的人数将超过1个亿。这是糖尿病患病高严峻的事实。
第二,糖尿病病人中间并发症患病率高。据我们的调查,我国的糖尿病病人中大概有一半的是合并高血压,大概有三分之一是合并糖尿病眼底病变,大概有四分之一是合并心血管病变。另外,还有50%—80%是合并糖尿病神经病变。这些糖尿病并发症是造成糖尿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引起糖尿病医疗费用增高的主要原因。
第三,糖尿病医疗费用高。据调查,我们国家城市的糖尿病病人的医疗费用花费到了我们国家总的医疗花费卫生事业的百分之三点六几。在这个费用中间,有糖尿病并发症的费用是没有并发症的费用病人的4倍。据我们资料,我们国家在城市里面一个糖尿病住院的花费大概在四千块左右。门诊的费用大城市糖尿病费用一个月可以达到一千块钱左右。这就给我们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家庭造成一个沉重的经济负担。
同时,我们还存在三个低,第一个低,是糖尿病确诊诊断率低。有很多病人有糖尿病并没有诊断出来。我讲的通俗一点,一个医院发生一个糖尿病,就说明在社会有三个病人没有被发现出来。 第二是糖尿病科学治疗低。有的病人由于没有得到治疗,造成严重的并发症,这样造成医疗费用高,治疗效果差。第三低,是糖尿病治疗的达标率低。我们现在糖尿病治疗强调综合治疗。综合治疗达标就包括了糖尿病血糖、血压、血脂、体重等几个方面都要尽可能控制在正常。糖尿病只有综合治疗,这些指标达到正常,绝大多数可以享受正常的生活,他们的生命、生活质量可以得到保证。遗憾的是,由于现在科学普及不够,由于现在还有相当病人,不能得到及时、科学、合理、经济的治疗,因此相当一部分病人,治疗没有到位,甚至出现并发症难以治愈的情况,造成治疗效果大大降低。我们国家正面临这些严重的问题,所以现在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糖尿病高度重视,我们国家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和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去年完成“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的编写。目前,该指南正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希望能够通过推广,普及糖尿病的科学知识,能够规范糖尿病科学的、合理的治疗。能够降低糖尿病病人的死亡率、残废率,同时降低病人的医疗费用。这是我们现在正在努力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 网友】:糖尿病是不是可以治愈?
【 许樟荣】:糖尿病就目前的医疗科学技术水平来说,还达不到治愈。但是,糖尿病完全可以治疗、控制和预防的。从这个角度来讲,通过我们目前的科学、合理的治疗,我们可以使广大的糖尿病患者不能说百分之百,但是可以使80%、90%的糖尿病病人可以达到正常的生活,能够使他们的寿命不至于因糖尿病而提前结束,能够使他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保证,能够使他们回到正常的生活状态。这些病人需要饮食的注意,或者是其他的治疗,但是他们可以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这是可以做到的。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可以给糖尿病病人延长生命。还有一点,我要强调,我们许多中国人,糖尿病病人及其家属往往容易走道两个极端,他觉得不能治愈,就放弃。因为人的生命是有时间组成的,而一个人活得再长,也就是3万多天的时间,通过治疗,可以延长你的生命,就是给你的生命。第二,我们不可能不生病。人的生病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就是我们盖房子一样需要经常的修补,但是这种修补、治疗可以保证不影响你的生活质量。这是现在的科学可以做到的。所以我想不能笼统说,能治愈或者是不能治愈,可以通过我们的科学、理性的治疗,可以达到完全的控制,能够享受健康的寿命,这是可以的,这个是正常的。

【 主持人】:最近有些专家提议改变现在传统的治疗理念,要积极用药,积极联合用药,我们知道治疗糖尿病三大块:一个是非药物的治疗,一个是药物治疗,一个是胰岛素的治疗。这三大块他们之间在什么时候,如何掌握正确的时机,可能和现在的有一些专家提的方法在患者当中容易引起误解,许教授您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 许樟荣】:最近对于这个治疗的问题,理念有大的变化。所谓的传统治疗里面,我们国家95%以上是2型糖尿病,这种2型糖尿病病人过去又称为胰岛素非依赖型糖尿病,过去对这部分的病人的治疗,过去的传统的观念,发现一个病人,首先是饮食控制一个月,如果血糖不降,就鼓励病人运动,同时给他吃一个药,一个药不行,就联合用两个药,再不行打胰岛素。这是过去的阶梯治疗。现在的治疗的理念和过去不一样。尤其最近发现一部分的2型糖尿病,刚发现年纪不太大的病人,这种糖尿病刚刚开始的时候血糖比较高,比如,空腹血糖超过10个mmol/L。这种病人刚被发现的时候,血糖比较高,病人的胰岛工作比较差,通过饮食控制,如果血糖仍然很高,就主张积极地早期用胰岛素。而这个胰岛素的运用,要求把血糖控制在尽可能的正常。通过加强的血糖的监测和胰岛素的剂量的调整,使这个病人尽快正常。由于外源性胰岛素给入,使病人自身胰岛细胞能够充分的休息,同时尽可能减轻高血糖对胰岛b细胞的毒性作用。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人的血糖可以控制,胰岛功能可以恢复,甚至什么降糖药都不服用,病人的血糖控制在很长一段时间是正常的。通过这样的治疗,有些糖尿病病人超过一年都可以不服药,血糖则控制很满意。当然随着时间的延长,一部分病人的血糖又可以升高,以后又需要药物治疗。这个是我们治疗理念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我们国内在这个方面的工作也是相当不错,我们的国内的工作在国际的杂志上发表,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他们在这个方面做了比较领先的工作。第二,就是糖尿病病人的治疗过去主张一个药不行,就用两个药,逐步用联合药物的运用,一般是大剂量不行,可以再改一个药。现在对糖尿病病人实行多种药物的联合小剂量的治疗,由于多种药物的小剂量的治疗,最大可能地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轻病人胰岛的负担。第三个方面,就是对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不理想,也主张尽快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联合应用。也就是说,这些病人可以白天吃口服降糖药,晚上再给一次胰岛素。这样病人生活很自由,因为白天吃药不需要打针,这样可以提高病人的顺从性,减轻病人生活当中的不便,又可以使病情控制良好。
第四,对于血糖用药控制不理想,尽早用胰岛素治疗,完全改成胰岛素。等于外源性胰岛素控制血糖,病人胰岛细胞得到休息,胰岛的功能得到部分的保留,在一段时间胰岛素治疗以后,这部分的病人仍然可以停打胰岛素。
第五,我们仍然强调综合治疗。也就是说,任何药物的治疗都是在病人的饮食控制和适当的运动治疗基础上进行的。任何的药物也不能完全替代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国内外的研究证实,运动治疗可以有效防治糖尿病。
第六,口服降糖药的发展也比较快,从药物种类来说,现在已经有一些新型的口服降糖药,这些降糖药不光是可以降血糖,而且还能够对病人的血压、血糖、对病人的体型、都有有益的作用。比如说,胰岛素增敏剂具有比较综合的作用。特别是适合有高血脂、肥胖和高血压的病人,可以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 主持人】:许教授对积极治疗作用比较详细的阐述。我记得在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有一个糖尿病治疗程序的图示,就是在一定的阶段非药物治疗还是可行的,那么按照现在的积极治疗观点,是不是说现在大家逐渐放弃非药物的治疗,而是把它作为一个辅助的治疗。


【 许樟荣】:这个问题问的很好。这是比较专业的水平的问题。应该这么说,糖尿病的治疗,归根到底一句话:因人而异,是一个个体化的治疗。对于一部分病人来说,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就是他的治疗。为什么呢?因为这部分的病人不需要药物的治疗。这指的是糖尿病发病时间比较短,血糖水平不太高,这种病人过去的活动量也不太大,通过适当的控制,这些病人的血糖可以控制正常,这些病人完全不需要进一步药物的治疗,饮食和运动治疗就是他们的治疗。我们刚才说的积极治疗,就是血糖比较高,单纯的饮食治疗不可能把血糖控制正常,加上运动治疗也不可能使这些病人的血糖正常。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该积极的、早期的用药物。
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间,随着病程的延长,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病人对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效果差,就需要逐步地加上药物治疗或者加上口服药和胰岛素的联合治疗。一般来说,糖尿病五年以后,根据国内外的经验,大概有将近一半的病人要加上或者换用胰岛素治疗。那么目前我们国家,这部分病人是很少的,我们国家糖尿病病程五年的病人,真正用胰岛素的达不到20%。这就是我们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将近一半。在也是说明了,在我们的糖尿病病人中间相当一部分病人是治疗了没有达标。我们所说的达标指的是要求病人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尽可能达到正常。具体来说,空腹血糖要求在7毫摩尔以下,餐后血糖10毫摩尔以下,糖化血红蛋白7%以下。这还是一般的达标,如果是严格的达标标准的话,要求是空腹血糖在6个毫摩尔以下,餐后在7.8个毫摩尔以下,糖化血红蛋白6.5%以下。这也是我们糖尿病指南所要求的达标标准。


【 主持人】:许教授,您谈一下对使用胰岛素,因为现在公众对使用胰岛素还有一定的恐惧感,您认为该如何正确看待使用胰岛素?

【 许樟荣】:我们对于胰岛素的恐惧感主要是来自于我们认识上的错误。很多人认为,打了胰岛素就会成瘾拿不掉,就会一辈子依赖胰岛素生活。这个想法是错误的。甚至于有的人把胰岛素视同为吗啡一类的成瘾药物,这更是错误的。因为胰岛素是体内本来就有的一种生理物质,胰岛素也是人体内唯一的降低血糖的激素,糖尿病病人随着病程的延长,胰岛功能会逐步的衰退。就有一部分人就需要外源性胰岛素的补充,才能够使他们的血糖控制在正常。那么是不是需要打胰岛素,实际上取决于病人的胰岛功能。如果不打胰岛素的话,很多病人的血糖得不到很好的控制,还会出现其他的代谢的问题,病人就会出现很多的并发症。严重的病人就会出现失明、严重的心血管的问题和下肢的糖尿病足的问题,有的病人甚至需要截肢。糖尿病对病人危害主要是来自于糖尿病的并发症,而糖尿病并发症是可以预防的,可以避免的。关键的问题就在于治疗的达标。首先是血糖的达标。胰岛素是保证我们血糖达标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对于某些病人来说,是唯一的手段。所以,是不是需要用胰岛素并不是取决于打了胰岛素成不成瘾,而是取决于在我们的体内是不是真正的没有足够的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起不到很好的作用。第二个问题,就是有的病人认为打胰岛素会产生高胰岛素血症。那么高胰岛素血症会促成病人的动脉硬化,甚至于引发心血管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实际上已经有了回答。国外做的大型临床实验研究已经证实,胰岛素的治疗并不会加快病人的动脉硬化,反过来,糖尿病如果高血糖没有得到及时的控制的话,反而容易出现心血管问题。
第三个问题,我们现在主张胰岛素治疗,一部分病人是属于替代治疗,就是说完全改用胰岛素治疗,还有一部分病人属于联合治疗,所用的剂量还是很有限的。在这个剂量范围内,还不至于引起大家所担心的关于动脉硬化的问题。 第四个问题,一部分人打的胰岛素以后,会出现低血糖,很多病人对低血糖恐惧,因为低血糖会引起极度的不适,包括头晕、心慌、出汗、严重还会发生昏迷。我要强调的是,低血糖并不是胰岛素的副作用而是胰岛素的正作用,胰岛素作用就是降低血糖。所谓的低血糖发生主要是由于剂量的调整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不到位。如果及时的进行血糖监测,如果及时的进行生活方式,包括饮食、运动和药物剂量的适应调整使之平衡,那么低血糖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尤其是严重的低血糖是不会发生的。
因此,胰岛素使用率的大小,实际上反映一个国家的对糖尿病的认识水平。如果这个比例小,这说明我们有更多的病人血糖得不到良好的控制,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学会、用好胰岛素,从某个意义来说,胰岛素是许多糖尿病病人的保护之神。我举一个例子,世界上最早用胰岛素的病人从1922年开始,在这些病人中间有的一直到80年代年才去世,活到70、80岁,而且是死于心血管疾病。

【 主持人】:使用胰岛素是不是终生使用?还是在血糖得到控制以后停用?
【 许樟荣】:这个问题也是个体化的问题。对于一部分病人来说,主要是1型糖尿病。这部分病人是终生使用。对于2型糖尿病病人来说,一部分病人是终生不需要用胰岛素,一部分病人是某一个阶段需要用胰岛素,还有一部分病人需要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联合运用。也就是说,每天只要用一点点胰岛素就可以了。还有一部分病人可能是完全需要替代胰岛素治疗。总体来说,如果要把糖尿病病人都控制的非常满意的话,大概有40—50%的病人应该用胰岛素或者是联合用胰岛素,或者是完全替代胰岛素。对于2型糖尿病,我个人观点,大部分的病人联合用胰岛素就可以了,不需要完全替代。所谓的用联合用胰岛素,就是在口服降糖的基础上,每天加一次或者是两次就可以了。而且剂量不会太大。
【 主持人】:所谓短期用胰岛素有几种情况。比如说,有的病人在糖尿病过程中间,发生一些外科的问题,需要做手术;有的病人发生心脑血管的意外,或者是心力衰竭,这种病人就会出现一种高血糖。在这个时候控制血糖非常必要,就需要短期的使用胰岛素。这部分病人在时间过了以后,可能就不需要胰岛素了。还有一部分病人,就是说在糖尿病病程发展的过程中间,口服降糖药慢慢失效的,胰岛的功能逐渐衰退,这部分病人需要胰岛素帮助他控制血糖。还有的病人,口服降糖完全失效的,这部分病人就完全需要胰岛素的替代。这部分的病人的数量不会太大。我估计2型糖尿病完全用胰岛素替代不会超过五分之一。

【 网友】:现在有很多医院,特别是在推销治疗糖尿病的药品,都是突破根治、不复发,令人看的眼花缭乱,现在治疗糖尿病最好的药品有哪些?
许樟荣:现在有许多的药品广告,包括我们国内一些大的报纸、电视,都在刊登一些所谓能够根治糖尿病一些药品。实际上目前还没有一种药物能够完全根治糖尿病。从世界上范围来说,没有一种药物能够标上根治糖尿病的标签。我的意思是,所谓的那些能根治药品广告都是伪科学,都是骗人的。越是说的天花乱坠的广告,越不可信的。糖尿病的治疗方面,我们强调因人施治,个体化的治疗、防治结合的综合达标。药物没有最好的药品,只有更适合某一个人的药品。所以,我们说最好的药品是最适合某一个具体病人的药品。所谓的最合适的药品,这就是说,对于这个病人治疗要对路,同时又要经济,经济有效是衡量一个药品重要的一项指标。
【 主持人】:请许教授谈一下糖尿病的食品和保健品的情况。现在也出现一些问题,许教授对这一块怎么看?
【 许樟荣】:首先,保健品、食品不等于药品。现在所谓的保健食品主要的是一些含粗纤维的食品。这些食品相对于我们通常的米、面这些来说,它可能使血糖上升要来的慢一些。因为血糖上升慢,一部分的胰岛功能虽然减退,但是仍然可以应付缓慢上升的血糖,可以控制好高血糖。这些保健品的食品对一部分病人来说,能够帮助他们的血糖稳定。但是,保健品不是药品,不能够直接降低血糖,这是其一。其二,现在所谓保健品糖尿病食品鱼龙混杂,很多所谓保健品中间实际上加添了糖尿病的药品,这是违法的。比如说,前不久卫生部所公布的从各个货架的某一个保健食品,其实里面就含有口服降糖的药品,这种食品吃了非但不是说控制血糖的问题,甚至会加害于消费者。因为消费者不知道里面含有降糖的药品,甚至会出现严重的低血糖。再比如我们现在的药品,发到国外去,所谓的能够根治的或者是治疗糖尿病的中药,在被国外的药管局检测发现,里面含有西药的降血糖成分达美康、二甲双胍,这是严重违背药品管理法的。像这样的事件,不仅是危害了广大的糖尿病患者,而且还严重影响我们国家的声誉。
我们所希望如果是一种保健品,如果里面含什么成分,厂家应该告诉消费者,里边含有确切成分。比如说含有百分之多少的蛋白质、糖水化合物,还有其他的成分等,切不可含糊其词,更不可加上药品似乎提高的降糖的作用,实际上是危害了老百姓,甚至于有一些保健品不但是违例,而且是高价。


【 网友】:现在每天20个单位的低血糖,不知道为什么?打胰岛素要注意什么?剂量是不是自己控制就可以了?
【 许樟荣】:20个单位就出现低血糖,这说明你的胰岛功能还不错。但是,这个低血糖要具体地看是什么时间发生的,有没有诱因。常见的诱因有饮食减少、运动过多,或者是剂量注射不合适。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应该检查发生低血糖有没有诱因,其次要监测全天的血糖,看一下那个时间点发生的低血糖,再根据时间点发生的低血糖来调整饮食、运动或者是胰岛素的剂量。胰岛素的治疗过程中间,血糖的监测非常重要,血糖的监测不能只查空腹或者是早饭后的血糖,而是要查全天的血糖,三餐前或者是睡前,或者是三餐前或者是三餐后加睡前,具体的一天吃几次血糖,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定,血糖越不稳定,越是容易发生低血糖,越要加强血糖监测,进行及时的调整,原则上保持饮食、运动和胰岛素剂量的平衡,饮食少了,运动多的,胰岛素就需要减量。

【 网友】:如果高危人群、糖耐量受损应该如何预防变成糖尿病?
【 许樟荣】:首先,要明确什么叫高危人群。它指的是容易发生糖尿病的人群。比如说父母都是糖尿病的病人,有糖尿病的家族史,还有肥胖的病人,还有妊娠的时有过高血糖的病人,有高血压的病人,高血脂的病人,中年以后活动量很少的办公室工作的人群,离退休人员,双胞胎中间有一方发生糖尿病,另一方还没有发生糖尿病,另一方发生的危险就很大,这就是高危人群。对于他们来说,怎么来预防呢?简单来说,就是几个字,少吃、多动,勤检查。少吃,经研究证实,在正常饮食的情况下,一个人如果能够每天少吃半两饭就可能使糖尿病的危险性降低30%左右,如果一个人运动每天如果坚持活动半小时以上快步行走,跟不活动的人相比,从糖尿病后备者转化为糖尿病的危险性就会降低50—60%。通过,避免肥胖增加运动量,就可以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通过及时的检查尤其是发现处于糖尿病的前期阶段,比如糖耐量受损,也就是说这部分人血糖不正常,但是还没有达到糖尿病的程度,那么对这一部分的病人来说,更需要运动、更需要饮食的节制,有的病人还可以服用一定的药物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 网友】:我妻子查出患糖尿病,其实早几年就患病了,今年46岁,现在血糖一般8—9毫摩尔之间,五年间出现了视力减退,现在人比较瘦该怎么办?
【 许樟荣】:这个实际上是牵扯到一个糖尿病的并发症的问题。如果,不积极去检查,相当一部分到了糖尿病诊断出来的时候,实际上患糖尿病有一段时间了。也就是说这种被动的检查,是不会很早地发现糖尿病。那么糖尿病并发症最常见之一,就是眼的并发症。那么眼的并发症就包括了眼底病变,严重可能会失明,其他的眼的并发症还包括白内障和青光眼。糖尿病的病人在早期没有控制好的情况视力的模糊和减退。这种视力的模糊和减退可以随着血糖的纠正可以得到改善的。所以,建议你妻子到正规的医院做一个眼科方面的检查,看一下她的眼睛有没有眼底的问题。如果单纯是高血糖引起的视力减退这种情况下,是可以很快得到纠正的。我也建议所有的糖尿病病人,在发现糖尿病的时候,都应该检查眼底,眼底是糖尿病的病人病并发症一个窗户,通过眼底,我们可以了解到糖尿病病人有没有微血管的病并发症,是不是很严重。通过发现糖尿病的病人眼底病变,并及时进行干预,就可以避免糖尿病病人的失明。我在国外开会的时候,巴基斯坦糖尿病学会主席说过,一个糖尿病病人如果定期进行眼底筛查,就完全可以避免失明。我赞成这个观点。在我们医院几乎所有的糖尿病病人,我们都要进行眼睛的检查,十年前,我们糖尿病病人中间有百分之三十有眼底病变的,现在的病人中间,大概只有大概百分之十几的病人有眼底的病症,这就是糖尿病治疗和眼底的筛查的重要性。理想的是,每个病人在发现糖尿病的病人的时候,都应该做一个全面的检查,也就是糖尿病并发症的筛查。筛查包括了血糖、血脂、血压、体重、眼底、心电图、肾脏(蛋白尿)、神经、脚等检查,通过筛查,建立一个基线资料,然后了解这个病人属于什么类型的糖尿病病人,糖尿病到了什么程度,有没有并发症,有没有其他的问题,目前治疗是不是合适。然后根据他的情况,选择适合他的治疗,以后定期随访,使之避免发生并发症。。

【 主持人】:糖尿病病人如何进行自我管理?
【 许樟荣】:首先,我要强调的是治疗糖尿病不仅需要药物更需要知识,更需要行为的改变。治疗糖尿病需要医生和病人两方面积极性。病人的积极性更为重要。现在社会上一直在呼唤需要好的医生,我们也在呼唤需要好的病人。所谓好的病人,就是充满理性的、科学精神的病人。我建议,作为一个理性的病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到正规的医院、正规的糖尿病的专科进行就诊。
第二,要学会与糖尿病医生交上朋友。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病人,看过了许多地方,做过许多检查,也找过很多医生,但是始终在想找一个更好的医生,而失去了长期的、良好的医患关系,造成了医生不了解病人,病人不了解医生,花了很多钱,抽了不少血,买了许多药,但是治疗并不到位。
第三,要学会管理自己。比如,记记糖尿病的日记,很简单记一下自己今天中午吃点什么,活动了多少,晚上吃什么,活动了多少,早餐干了一些什么事。然后定期测一下血糖,比如用一天测四次的血糖,然后看一下我为什么血糖高了,跟我生活规律有什么关系,我吃什么的东西,会引起我的血糖高。有的经常问医生,我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我建议,这个问题由病人自己来回答,你只要有血糖仪,自己测血糖,你就会了解我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别人不能吃,你未必不能吃;别人能吃,你未必就能吃。所以你要学会自己管理自己。
第四,经济条件允许的话,建议买一台血糖测定仪。现在血糖测定仪并不贵,便宜的大概在400块左右,自己学会测定血糖,自己就会很大的自由,就不一定要到医生。我有很多的病人,在自己测了血糖之后,突然发现什么问题,他们给我打电话,我电话解答他们,又省时间,又省钱,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花几分钟的时间。现在广告上说,送礼要送脑白金,我认为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最孝顺的子女莫过于送一台好的血糖测定仪给自己有糖尿病的老人。自我测定血糖是了解自己血糖变化的一项最重要的手段。
第五,了解自己的所吃的药。很多病人到医院看病,谈了自己很多病情,当医生问他吃什么药的时候,病人讲不清楚,只进白片、黄片,这种情况下,医生依然没有办法给你改药,加药和减药都没有办法。所以你应该记得自己吃什么要,或者是剂量多少,如果你都记不清楚,很简单的办法,你把自己的药带到医院给医生看。
第六,定期到医院就诊。比如,正常血糖的情况下,一个月看一次病。平时花一点时间,一个月花一个半天的时间,就避免了发生大的问题。有的人一个月不花上半天,最后一年要住上两个月的院。
第七,糖尿病的治疗要强调科学、合理和经济。很多病人到医院就诊,要求医生开最好的药、最新的药,我要强调的是,世界上只有最适合的药,没有最好的药。最新的药未必是最好的药。我们治疗要科学合理、要个体化,同时要尽可能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在同样的情况下,同样的疗效,越是省钱,越是有利于病人。现在有的医疗单位,糖尿病病人的一次检查有可以花两三千元,我认为这个钱是不值得。花的越多,就说明这个医生看的没有水平。

【 主持人】:您能推荐一个基本的成本吗?

【 许樟荣】:我认为糖尿病病人刚发现病的时候,应该做一个糖尿病并发症的评估。没有特殊的切情况下,以后每个月就查一下手指的血糖,就可以了解你的血糖控制。然后半年左右就可以测一下血脂,每一个月看一下病,就看一下血压,所个糖尿病花费并不是很高,关键是找一个可靠的医生,同时你应该做一个很好的科学的理性的病人。再好的医生也不能替代病人,不能替代病人去吃药和打针,医生只能提供建议和医嘱,而执行人只有病人。所以我希望,我们有更多的病人跟我们医生,能够在共同的防治糖尿病上走出我们自己的特色来,使中国的糖尿病病人能够达到科学、理性的治疗,同时为我们国家和家庭省钱。
【 主持人】:感谢许教授到健康论坛做客。本次访谈到此结束,谢谢各位网友。

(转载自人民网www.people.com.c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