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头娃娃事件”带来的思考
促进母乳喂养,为下一代的健康保驾护航
继2003年安徽阜阳大头娃娃事件后,17年后的今天,在湖南永安县又一次发生。
一些宝宝牛奶蛋白过敏,家长去母婴专卖店被误导,误以为固体饮料“倍氨敏”是特医配方奶粉,给婴儿长期服用导致了营养不良,对他们的健康造成危害。
婴幼儿时期是宝宝出生后第一个生长发育关键时期,对能量和营养素需求高于其他时期,但婴幼儿早期肠道和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一旦喂养不当,很容易发生营养相关疾病。坚持科学喂养可有效预防婴幼儿过敏发生,并能减轻过敏发生
症状,有利于保持宝宝健康成长。
那么如何预防婴儿过敏发生?
蛋白过敏的宝宝应如何喂养?
首先,预防婴幼儿过敏,纯母乳喂养是关键!
1、坚持新生儿第一口食物是母乳
应让新生儿尽早接触乳房,早开奶,婴儿第一口食物应是母乳。初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及细胞因子,对初生婴儿的免疫系统、肠道成熟和消化吸收都有帮助,初乳中的免疫因子可以帮助婴儿抵御来自病毒、细菌、寄生虫等感染的侵害
,保护小肠绒膜上皮细胞,保持乳糖酶分泌,有证据表明,纯母乳喂养者乳糖酶活性高于纯配方奶喂养者,尽早的给予婴儿母乳喂养有助于提高乳糖酶活性,降低乳糖不耐受发生可能性。此外,初乳中的低聚糖可以促进有益菌的定植和生长
,有助于快速建立婴儿肠道微生态环境,刺激肠道免疫系统平衡发展,减少异原蛋白质大分子暴露,是预防过敏性疾病发生的重要保障。母乳来源的蛋白质为同种蛋白质,不易致敏,如果新生儿第一口食物不是母乳,而是其他食物,食物中
的蛋白质可能会通过新生儿不成熟的肠道粘膜进入体内,为可能发生的过敏或迟发型过敏埋下隐患。
2、坚持6月龄内纯母乳喂养
纯母乳喂养能满足婴儿6月龄以内所需要的全部液体、能量和营养素,已有研究证实,纯母乳喂养能有效地避免婴儿过早接触异原蛋白质,减少对异原蛋白质的暴露水平,有效预防或延缓儿童早期过敏性皮炎、牛奶过敏和哮喘的发生。特别
是对有严重过敏家族史的宝宝来说,出生后6个月内坚持纯母乳喂养可以显著降低其出现食物过敏风险及严重程度。
3、满6月龄的婴儿在继续母乳喂养的基础上,及时规律的添加辅食
7-24月龄婴儿继续母乳喂养可显著减少食物性过敏、特异性皮炎等过敏性疾病,在婴儿满4月龄前过早添加辅食会增加食物过敏风险,但延迟添加易过敏食物,并不能预防婴幼儿食物过敏,并且可能增加食物过敏的风险。添加辅食应遵循由
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每次只添加一种新食物,循序渐进的原则。给婴儿引入新食物时如出现过敏症状,应及时停止喂养,待症状消失后再从小量开始尝试,如仍出现同样的不良反应,应尽快咨询医师,确认是否食物过敏。
宝宝已经发生了过敏怎么办?
1、不轻易放弃母乳喂养
如果纯母乳喂养婴儿发生食物过敏时应限制乳母食物中可能导致婴儿过敏的食物,欧洲儿科胃肠病学、肝病学和营养协会(ESPGHAN)出台的“2012 ESPGHAN实践指南:儿童牛奶蛋白过敏的诊断方法和治疗”中指出,如果婴儿发生牛奶蛋白
过敏,母亲可以继续哺乳,但母亲饮食应回避牛奶制品。若效果不明显可选用深度水解蛋白配方粉或氨基酸制剂的婴儿配方粉,但不应放弃母乳喂养。有研究证实,母乳喂养与水解配方奶粉混合喂养的宝宝,湿疹发生率会更低。对于蛋白质
过敏的婴幼儿应每6至12个月重新评估一次,以评估他们是否对牛奶蛋白产生了耐受性,避免不适当或过长时间的饮食消除。如果是用无乳糖奶粉喂养缓解腹泻症状,喂养时间一般不超过2周,长期采用可能导致各种营养素的缺乏。
2、加强营养宣教,科学选择婴儿食品
“倍氨敏”既不是“奶粉”,更不是“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该产品只是“固体饮料”。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通则国家标准(GB25596-2010)规定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标签中应注明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的类别和
使用的特殊医学状况。可供6月龄以上婴儿食用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还应标明“6月龄以上特殊医学状况婴儿食用本品时,应配合添加辅助食品”。标签上应明确标识“请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指导下使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必须经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批准注册。合法的产品标签上会标注产品注册号,格式为“国食注字TY+8位数字”。
2016年由国务院印发并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引导居民合理膳食,全面普及膳食营养知识。但从目前情况看,对营养教育的重视程度、母乳喂养普及状况、饮食行为的产生过程认识不足,甚至是模糊的、片面的,以至于
婴幼儿营养相关性疾病屡次发生,对未来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由此看来,加强营养宣教,提高居民对科学喂养的认识十分必要。一方面应提高大众母乳喂养意识,不轻易放弃母乳喂养,同时专业机构应给予哺乳女性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
应加强婴儿健康食品的科普与宣教,教会大家如何正确科学的选择婴儿食品,提高科学喂养素质,减少婴幼儿营养缺乏疾病发生,为下一代的健康保驾护航!